普及高等教育陷兩難

政府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建議,提供適齡人口超過三成的青年有機會修讀自資或公帑資助學位課程。連同副學位學額,修讀本地專上課程的青少年可達六成半。這個建議下,政府將定調高等教育逐漸從原本的精英教育轉型成普及教育。這個轉型並不意味著將有顯著的經費投入高等教育。根據施政報告,新增的經費不過10億元,在原已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超過五分之一的教育經費,只是增加非常小的一部份。

精英還是普及的大學教育不是資源多寡的問題,而是分配的問題。相對於香港的精英教育,台灣是普及專上教育的極端。台灣在1991年時共有大學21家及獨立院校29家,總共50家。到了2009年時有大學105家,而獨立學院有家,總共是149家。18年間成長99家,或是說增加2倍多。

… 根據香港教統局公布的數字: 2009/10所資助包含副學士、學士、研究院等全日制人數的為7.4萬人;每年畢業人數的2.6萬人。這個數字遠較台灣為低,以在學人數來看只有6%,以畢業人數看只有20%。這個人數所用的經費佔所有教育支出的22%,佔政府總支出4.5%。…

… 一個社會到底要有多少比例的高中畢業生能升大學,是代表這個社會要具有什麼樣的特色。30% 以內是個精英社會,70% 就適合形成知識型社會。當社會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多數資源,自然就讓這些人有更多的栽培及機會。

其實以今天這種高知識含量的環境,大學畢業生能不能稱得上是個精英其實是大有疑問。如果每年只有少數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,那麼香港是否可以轉型成知識型社會也是大有疑問。

信報 2010年12月9日(星期四)